close
第一次看到這建築是在小時候看到的。。
也不知道是如何注意到, 因為對這張建築照片非常眼熟而去注意到那是一個美國建築師萊特的作品
如果對萊特的作品有興趣如下
看這裡
嗯~ 就醬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萊特唯一教派教堂 重現台灣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7.08.30 04:11 am
藝術家林健成將萊特「唯一教派教堂」以縮小比例再現台灣,唯妙唯肖呈現萊特自然的精神。
圖/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由建築大師萊特設計、被美國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的「唯一教派教堂」以一比卅的縮小比例重現台灣,展現萊特一貫主張向大自然取經的「有機建築」、「草原風格」理念。
被譽為廿世紀四大建築師之一的萊特,生前曾說:「大自然就是我的信仰」。他一向主張將大自然中的元素轉化為建築語彙,終其一生、九十二年的歲月中設計了兩萬多件作品,美國境內已有五十餘棟萊特設計的建築被列為古蹟加以保護。
學生時代就是「萊特迷」的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特邀藝術家林健成再現大師傑作「唯一教派教堂」,分別以一比卅及一比一百兩種縮小比例,再現大師的聖殿,其中一面牆尚可拆解,讓觀眾深入探索大師建築的內在奧妙。
漢寶德說,最令他深刻感受到生命悸動的是,萊特將建築視為生物,主張建築物像樹一樣,「從地下自自然然長出來」。他的設計,造型簡單、每棟建築各依環境特色,讓自然與建築互相密切配合、彼此和諧,這是他堅持「有機建築」的重要精神。
漢寶德說,萊特設計的住宅內部的空間,通常在中央設置一個大壁爐,象徵家的中心,彷彿家就從這壁爐開始向四方延伸,似一棵樹葉濃密的大樹。他設計的空間裡,光線充滿戲劇性,像洞穴似的安全,滿足了人類居住的感性需求不但強烈形塑出家的氛圍,同時也是美國精神的具體呈現。
世界宗教博物館(台北縣永和市中山路一段二三六號六樓),展期至明年三月二日。
林健成 不是蓋的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做建築模型就像是蓋真的房子一樣!」做蠟像出身、近年來因製作宗教聖殿模型而聲名大噪的藝術家林健成說。
大約廿年前,當時還是台中科博館館長的漢寶德想複製一座宋代人模擬天體運行的「水運儀象台」,因日本團隊估出天價,轉而在台灣物色合作對象、找上林健成。
宗教博物館四年前開辦「虛擬聖境」展,將代表伊斯蘭教的聖石廟、錫克教的金廟等十座、約一公尺高的世界著名宗教建築模型集中到宗博館,漢寶德再度找上林健成。
林健成說,他把製作建築模型當成「真正蓋房子」。最困難的是取得立面圖和有關建築的所有資料。
林健成目前已完成十二座著名宗教建築模型,他遇到最困難的個案是去年完成的科比意「廊香教堂」,因大師的傑作全是圓弧型牆面,「連電腦繪畫都有困難」。這座教堂下方有寬寬的厚牆、上面卻是窄牆,一面牆上竟有卅多面窗戶…每個細節都讓人耗盡心神,他花了七、八個月,動員約十名工作人員方才克服難題。
新聞辭典》唯一教派教堂
萊特及其家族是虔誠的唯一教派(First Unitarian)教徒,他在一九七四年應邀為唯一教派設計的教堂,在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地區,不像歐洲大教堂擁有高聳入天際的高塔,因他認為美國不適合這種建築。
他心目中的聖堂依循他所堅持的有機建築理念。這座教堂的屋頂斜伸很遠,呈三角形的兩片銅屋頂,被人形容像是一頂「濟公帽」,又像是大船的船首;漢寶德則認為,這像是禱告時合十的雙手,讓信徒虔誠的祝禱傳達天聽。
有趣的是,教堂的入口處,身高一七○公分的人就可以摸得到屋角;進入室內,屋頂卻突然高聳起來,空間變得戲劇化而富有層次,窗外射入的採光則營造出神聖氛圍。另一有趣的特色是,整棟建築從屋頂、地板、禮拜堂、壁爐區、石墩柱,甚至家具都呈菱形。
【2007/08/30 聯合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7年出生於威斯康辛的萊特,自幼即立志要當建築師,但大學僅上了兩學期的課程,便休學前往芝加哥投入專業職場。有人形容萊特擁有與生俱來的、有如企業家一般旺盛的企圖心,並且具有像推銷員般充滿自信的說服力。他所提出的「草原風格」或「有機建築」理念,主張將大自然中存在的元素轉化為建築語彙,運用磚、木、水泥等材料去構築建築,師法自然、創意獨具。他創造了建築中全新的室內空間關係,並擅用重疊與穿越,將建築配置成T形或L形,創造出一種分享的空間。在他92歲傳奇的一生中,共完成了兩萬多件建築作品,其中包括東京帝國飯店、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賓州落水山莊等,都是20世紀建築經典之作。目前在美國尚且保存了眾多萊特的作品,走訪這些地方,不難發現萊特對美國現代建築的啟發與影響。
美國建築大師萊特設計的落水山莊(Fallingwater)地景建築,住宅臨溪而築,峽谷中的山光水色一覽無遺,被美國建築師協會譽為「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建築」。這是匹茲堡百貨公司富商考夫曼,1935年將位於賓州熊奔(Bear Run)山區的度假小屋,委託給其兒子的老師,也就是萊特擔任設計。令人意想不到,這地處偏僻荒野地區的度假小屋,透過萊特的驚人創意,居然成為建築與地景融合得渾然天成的世紀經典名作,至今吸引了近400萬的參觀人潮。
考夫曼原本期望建築坐落於瀑布對面,由屋內可以欣賞瀑布美景。但是萊特的設計正好反其道而行,將房子大膽蓋在瀑布之上,在室內就可以傾聽到流水之音。其實業主最早只設定了35,000美元的預算,但建築完成時,包含室內裝修在內,總預算卻追加至125,000美元。
這個案子也說明了萊特習慣性的違逆業主提出的生活需求與預算限制,卻又能在建築完成時讓業主驚喜地接受意料之外的空間創意與天文數字般的預算追加。
落水山莊的設計手法運用空間壓縮與開放的對比張力,在入口與通道以狹窄空間,去與起居室與露台的寬闊形成對比。屋內刻意壓低的天花板,逼使人的視覺水平延伸至戶外的自然場域。比例不大的室內空間與自然的介面完全透明,人造的實質邊界與自然的視覺邊界共構,亦實亦虛。垂直厚實的承重牆結構與水平的薄版出簷,構成豐富的幾何層次。結構系統上的懸臂設計,讓大面積的起居空間與戶外露台如夢似幻的漂浮在瀑布之上。由於萊特在室內空間的局部保留自然岩盤,與未經琢磨粗糙紋路的石頭地板,可以看出他師法自然的用心。
1963年,考夫曼家族將落水山莊捐給西賓州保護協會(W P C : W e s t e r n P e n n s y l v a n i aConservancy)。2001年,WPC耗資1,000萬美元補強塌陷中的結構,並維修景觀及室內裝潢。
已有70年歷史的落水山莊,正是人類智慧的傑作轉化為公眾資產的見證。
橡樹園自宅及事務所
近代許多建築大師的設計風格,幾乎都定調於自宅設計。萊特在29歲創業之初,便在芝加哥西邊近郊約十多分鐘車程的橡樹園(OakPark)定居,設計完成了自宅及事務所(Frank Lloyd Wright Home andStudio)。於1889年修建的自宅,將壁爐設計在建築物的中心位置,象徵著家庭的生活中心;高椅背設計的餐椅,界定了餐廳用餐區的領域感。到萊特家中作客,還需穿上萊特設計的服裝,以求人與空間顏色協調一致。
至於自宅與事務所之間則以走廊串連。萊特刻意將走廊中既有的一株柳樹保留下來,建築物配合柳樹的位置與高度去開口,讓柳樹由室內伸展至室外。萊特的建築師事務所為兩層樓建築,方形的一樓挑空,與呈八角形的二樓形成律動變化的空間美感。此外,水平的高窗,將芝加哥大道上樹梢的綠意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萊特在橡樹園留下近30個住宅作品,這段時期的創作,宛如住宅博覽會。
聯合教堂
1904年,萊特在橡樹園接受畢生唯一的教會委託設計案:聯合教堂(Unity Temple)。有別於傳統教堂的雕梁畫棟,聯合教堂設計使用簡化後的神廟形式,強調豐富的自然天光及簡潔的幾何圖案。在有限的預算與狹小的基地限制之下,萊特使用平價的混凝土建材,水平出簷的外觀,去完成這座教堂。至於室內設計則運用大量抽象幾何圖形的玻璃、屋頂格子狀木框與正方體吊燈,去豐富空間的垂直向度。
羅比之家
1906年,萊特受委託在芝加哥大學旁設計羅比之家(Fredrick C.Robie House)。這棟住宅是萊特「草原建築」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他自己描述羅比之屋為「現代建築的基石」。
羅比之屋極度強調水平結構,並在視覺比例上刻意壓低樓層高度,加以水平誇張延伸的屋簷和寬扁的煙囪。不對稱的結構,宛如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量體所堆疊出的不對稱的平衡。除了完美的結構設計,萊特還在緩斜懸臂式的屋頂覆蓋羅馬磚,讓南邊起居室落地窗免於日光直接曝曬。他充分地掌握了對微氣候的變化,並且結合機械與電力,營造出當時的美國未來住家典範;並在1949年,包括羅比之家與其他17棟由萊特設計的建築在內,榮獲美國建築學會肯定其對美國文化的偉大貢獻。目前羅比之家是屬於芝加哥大學所有,並且辛苦募款逐步修復中。
參考資料
自由電子報
嗯~ 就醬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萊特唯一教派教堂 重現台灣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7.08.30 04:11 am
藝術家林健成將萊特「唯一教派教堂」以縮小比例再現台灣,唯妙唯肖呈現萊特自然的精神。
圖/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由建築大師萊特設計、被美國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的「唯一教派教堂」以一比卅的縮小比例重現台灣,展現萊特一貫主張向大自然取經的「有機建築」、「草原風格」理念。
被譽為廿世紀四大建築師之一的萊特,生前曾說:「大自然就是我的信仰」。他一向主張將大自然中的元素轉化為建築語彙,終其一生、九十二年的歲月中設計了兩萬多件作品,美國境內已有五十餘棟萊特設計的建築被列為古蹟加以保護。
學生時代就是「萊特迷」的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特邀藝術家林健成再現大師傑作「唯一教派教堂」,分別以一比卅及一比一百兩種縮小比例,再現大師的聖殿,其中一面牆尚可拆解,讓觀眾深入探索大師建築的內在奧妙。
漢寶德說,最令他深刻感受到生命悸動的是,萊特將建築視為生物,主張建築物像樹一樣,「從地下自自然然長出來」。他的設計,造型簡單、每棟建築各依環境特色,讓自然與建築互相密切配合、彼此和諧,這是他堅持「有機建築」的重要精神。
漢寶德說,萊特設計的住宅內部的空間,通常在中央設置一個大壁爐,象徵家的中心,彷彿家就從這壁爐開始向四方延伸,似一棵樹葉濃密的大樹。他設計的空間裡,光線充滿戲劇性,像洞穴似的安全,滿足了人類居住的感性需求不但強烈形塑出家的氛圍,同時也是美國精神的具體呈現。
世界宗教博物館(台北縣永和市中山路一段二三六號六樓),展期至明年三月二日。
林健成 不是蓋的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做建築模型就像是蓋真的房子一樣!」做蠟像出身、近年來因製作宗教聖殿模型而聲名大噪的藝術家林健成說。
大約廿年前,當時還是台中科博館館長的漢寶德想複製一座宋代人模擬天體運行的「水運儀象台」,因日本團隊估出天價,轉而在台灣物色合作對象、找上林健成。
宗教博物館四年前開辦「虛擬聖境」展,將代表伊斯蘭教的聖石廟、錫克教的金廟等十座、約一公尺高的世界著名宗教建築模型集中到宗博館,漢寶德再度找上林健成。
林健成說,他把製作建築模型當成「真正蓋房子」。最困難的是取得立面圖和有關建築的所有資料。
林健成目前已完成十二座著名宗教建築模型,他遇到最困難的個案是去年完成的科比意「廊香教堂」,因大師的傑作全是圓弧型牆面,「連電腦繪畫都有困難」。這座教堂下方有寬寬的厚牆、上面卻是窄牆,一面牆上竟有卅多面窗戶…每個細節都讓人耗盡心神,他花了七、八個月,動員約十名工作人員方才克服難題。
新聞辭典》唯一教派教堂
萊特及其家族是虔誠的唯一教派(First Unitarian)教徒,他在一九七四年應邀為唯一教派設計的教堂,在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地區,不像歐洲大教堂擁有高聳入天際的高塔,因他認為美國不適合這種建築。
他心目中的聖堂依循他所堅持的有機建築理念。這座教堂的屋頂斜伸很遠,呈三角形的兩片銅屋頂,被人形容像是一頂「濟公帽」,又像是大船的船首;漢寶德則認為,這像是禱告時合十的雙手,讓信徒虔誠的祝禱傳達天聽。
有趣的是,教堂的入口處,身高一七○公分的人就可以摸得到屋角;進入室內,屋頂卻突然高聳起來,空間變得戲劇化而富有層次,窗外射入的採光則營造出神聖氛圍。另一有趣的特色是,整棟建築從屋頂、地板、禮拜堂、壁爐區、石墩柱,甚至家具都呈菱形。
【2007/08/30 聯合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7年出生於威斯康辛的萊特,自幼即立志要當建築師,但大學僅上了兩學期的課程,便休學前往芝加哥投入專業職場。有人形容萊特擁有與生俱來的、有如企業家一般旺盛的企圖心,並且具有像推銷員般充滿自信的說服力。他所提出的「草原風格」或「有機建築」理念,主張將大自然中存在的元素轉化為建築語彙,運用磚、木、水泥等材料去構築建築,師法自然、創意獨具。他創造了建築中全新的室內空間關係,並擅用重疊與穿越,將建築配置成T形或L形,創造出一種分享的空間。在他92歲傳奇的一生中,共完成了兩萬多件建築作品,其中包括東京帝國飯店、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賓州落水山莊等,都是20世紀建築經典之作。目前在美國尚且保存了眾多萊特的作品,走訪這些地方,不難發現萊特對美國現代建築的啟發與影響。
美國建築大師萊特設計的落水山莊(Fallingwater)地景建築,住宅臨溪而築,峽谷中的山光水色一覽無遺,被美國建築師協會譽為「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建築」。這是匹茲堡百貨公司富商考夫曼,1935年將位於賓州熊奔(Bear Run)山區的度假小屋,委託給其兒子的老師,也就是萊特擔任設計。令人意想不到,這地處偏僻荒野地區的度假小屋,透過萊特的驚人創意,居然成為建築與地景融合得渾然天成的世紀經典名作,至今吸引了近400萬的參觀人潮。
考夫曼原本期望建築坐落於瀑布對面,由屋內可以欣賞瀑布美景。但是萊特的設計正好反其道而行,將房子大膽蓋在瀑布之上,在室內就可以傾聽到流水之音。其實業主最早只設定了35,000美元的預算,但建築完成時,包含室內裝修在內,總預算卻追加至125,000美元。
這個案子也說明了萊特習慣性的違逆業主提出的生活需求與預算限制,卻又能在建築完成時讓業主驚喜地接受意料之外的空間創意與天文數字般的預算追加。
落水山莊的設計手法運用空間壓縮與開放的對比張力,在入口與通道以狹窄空間,去與起居室與露台的寬闊形成對比。屋內刻意壓低的天花板,逼使人的視覺水平延伸至戶外的自然場域。比例不大的室內空間與自然的介面完全透明,人造的實質邊界與自然的視覺邊界共構,亦實亦虛。垂直厚實的承重牆結構與水平的薄版出簷,構成豐富的幾何層次。結構系統上的懸臂設計,讓大面積的起居空間與戶外露台如夢似幻的漂浮在瀑布之上。由於萊特在室內空間的局部保留自然岩盤,與未經琢磨粗糙紋路的石頭地板,可以看出他師法自然的用心。
1963年,考夫曼家族將落水山莊捐給西賓州保護協會(W P C : W e s t e r n P e n n s y l v a n i aConservancy)。2001年,WPC耗資1,000萬美元補強塌陷中的結構,並維修景觀及室內裝潢。
已有70年歷史的落水山莊,正是人類智慧的傑作轉化為公眾資產的見證。
橡樹園自宅及事務所
近代許多建築大師的設計風格,幾乎都定調於自宅設計。萊特在29歲創業之初,便在芝加哥西邊近郊約十多分鐘車程的橡樹園(OakPark)定居,設計完成了自宅及事務所(Frank Lloyd Wright Home andStudio)。於1889年修建的自宅,將壁爐設計在建築物的中心位置,象徵著家庭的生活中心;高椅背設計的餐椅,界定了餐廳用餐區的領域感。到萊特家中作客,還需穿上萊特設計的服裝,以求人與空間顏色協調一致。
至於自宅與事務所之間則以走廊串連。萊特刻意將走廊中既有的一株柳樹保留下來,建築物配合柳樹的位置與高度去開口,讓柳樹由室內伸展至室外。萊特的建築師事務所為兩層樓建築,方形的一樓挑空,與呈八角形的二樓形成律動變化的空間美感。此外,水平的高窗,將芝加哥大道上樹梢的綠意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萊特在橡樹園留下近30個住宅作品,這段時期的創作,宛如住宅博覽會。
聯合教堂
1904年,萊特在橡樹園接受畢生唯一的教會委託設計案:聯合教堂(Unity Temple)。有別於傳統教堂的雕梁畫棟,聯合教堂設計使用簡化後的神廟形式,強調豐富的自然天光及簡潔的幾何圖案。在有限的預算與狹小的基地限制之下,萊特使用平價的混凝土建材,水平出簷的外觀,去完成這座教堂。至於室內設計則運用大量抽象幾何圖形的玻璃、屋頂格子狀木框與正方體吊燈,去豐富空間的垂直向度。
羅比之家
1906年,萊特受委託在芝加哥大學旁設計羅比之家(Fredrick C.Robie House)。這棟住宅是萊特「草原建築」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他自己描述羅比之屋為「現代建築的基石」。
羅比之屋極度強調水平結構,並在視覺比例上刻意壓低樓層高度,加以水平誇張延伸的屋簷和寬扁的煙囪。不對稱的結構,宛如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量體所堆疊出的不對稱的平衡。除了完美的結構設計,萊特還在緩斜懸臂式的屋頂覆蓋羅馬磚,讓南邊起居室落地窗免於日光直接曝曬。他充分地掌握了對微氣候的變化,並且結合機械與電力,營造出當時的美國未來住家典範;並在1949年,包括羅比之家與其他17棟由萊特設計的建築在內,榮獲美國建築學會肯定其對美國文化的偉大貢獻。目前羅比之家是屬於芝加哥大學所有,並且辛苦募款逐步修復中。
參考資料
自由電子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