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慘了! 又忘了是在哪轉載過來的...
是很好奇這部電影拍攝的花絮
所以就去找一些來瞧瞧

好! 就醬子! 找到後再來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風箏的孩子》電影在哪裡拍?


(編按:暢銷小說《追風箏的孩子》改拍電影進度順利,在導演馬克‧佛斯特(Mark Foster,曾執導〈口白人生〉、〈尋找新樂園〉等)、原著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協力合作下,預計今年稍晚就可殺青。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特地走訪位在中國大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噶爾市的拍片現場,引領讀者一窺究竟……)

拍攝《追風箏的孩子》電影的最佳地點?非新疆莫屬!
中國西境的門戶之城,新疆喀什噶爾市的日頭已經平西。近郊山丘旁的小村子中到處可見歪歪斜斜的磚造小屋,黑漆漆的巷弄蜿蜒延伸,小溪上架著搖搖欲墜的木橋。

十一月初,在導演馬克‧佛斯特的身上,彷彿可以看見寒冬已在眼前。他全身緊緊裹在一件羽絨連帽大外套裡面,踱步走入一幢臨時搭起來的二樓別墅。這幢房屋位在村子裡較偏僻的地點,是專為《追風箏的孩子》拍攝而建的。

按照劇情,這點寒氣還不夠。今夜要拍攝的是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街景,在這幢臨時別墅的屋頂上正有工作人員在造雪機旁忙碌著,吹出大片雪花灑滿遍地。燈光大亮,攝影機開鏡!拍攝工作持續進行到深夜。



好萊塢年度史詩大片
要把《追風箏的孩子》這種狂掃書市的暢銷書拍成好萊塢電影,需要面對極大挑戰。但在今晚,弄出一點人工雪花還稱不上挑戰。《追風箏的孩子》原著背景是阿富汗,小說帶著讀者穿梭往返阿富汗境內各地。對美國人來說,阿富汗與伊拉克可稱是全球最危險的地區,要深入實地拍攝根本不可能。

除了地理背景,這部小說原著對電影工作者有另一個挑戰,就是書中史詩般的內容,穿越時空幾達四十年:兩個阿富汗孩子多年的友情,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舊金山的阿富汗移民等處場景。好萊塢以往常常投下鉅資拍攝壯闊史詩,但當今這個年代已經不見如此豪氣。
導演佛斯特說:「我一開始就曉得這部電影要從史詩的角度拍攝;而史詩大片讓我心裡有點怕怕。」《追風箏的孩子》將於今年十一月由夢工廠、派拉蒙片場發行上市。他說,一方面他必須複製喀布爾在一九七0年代無憂無慮的街景,有著繽紛的色彩與新鮮的活力;一方面又要拍出(前)蘇聯入侵後多年的凋敝破敗場面,在一片慘遭蹂躪的大地上呈現出流亡者的認同疑惑與歸鄉者的哀愁傷感。

電影將以阿富汗語發音

《追》片包含兩大要素,而從過去歷史來看,好萊塢對這兩大要素的掌握能力都有問題。首先,要在地球上找個偏僻地區拍攝超級大片;其次,這個超級大片的主題是關於發生在偏僻小國的棕色人種身上的故事。傳統上,超級大片的主要人物必須金髮碧眼,最好領銜主演的人也得是金髮碧眼。就行銷來說,超級大片裡面的角色最好講英語,但以往強逼著「非金髮碧眼」演員講英文的結果,卻是銀幕上出現蹩腳不通的英語對話,要不然就是帶有濃厚外國腔的英文。當然,臨時演員們如果滿口怪英文讓歐美觀眾聽不懂,那倒還無所謂。無論如何,劇中人物搞定之後,才能談拍攝地點的選擇。

在「演員的英語腔調」這件事上,《追》的製作團隊可以說是冒了大險。製作團隊的期盼是,美國境內的電影觀眾可以忍耐著看完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其中有極長的時間讓演員們用「外國語」對話,美國觀眾則看字幕。最近連續出現不少類似的電影作品如《阿波卡獵逃》、《來自硫磺島的信》、《火線交錯》等,其中都包含很長的「非英語發音」片段,觀眾看來已經比較能接受。

取景令人傷腦筋

《追》片真正的考驗,反倒是在取景地點,也就是新疆的喀什噶爾。僅僅就「怎麼選到這裡拍戲」這件事,就可以講出一大堆幕後花絮了。製片團隊花了三個月找尋拍攝地點,擬定出候選地點名單,涵蓋各大洲共二十國,阿富汗當然是抱歉再聯絡了。為了找到「最像阿富汗的地方」,工作人員傷透腦筋,印度可以,摩洛哥也不錯,南非也很像。選景負責人班耐特‧華爾殊最後選定了好萊塢沒人知道,也從未有好萊塢電影前來取景的中國,新疆,喀什噶爾……這是哪裡啊?

華爾殊之所以會挑中喀什噶爾,是因為他在網路上大量閱讀了許多西方自助旅行者、攝影師對該地的描述。「這裡根本就是『寂寞星球』(Lonley Planet)的典型樂土,來此遊歷的人要不就是粗獷漢子,要不就是沈醉在絲路歷史裡的瘋子。」

喀什噶爾的優點很多。此地幾乎未曾在任何電影裡面入鏡,而中國官方亟欲推銷自己的電影工業,連帶對外來攝製團隊也表示歡迎,希望藉著《追》片能將中國西北場景帶到國際觀眾的眼前。世事的變化真的難料,只不過就在幾年以前,大陸官方還禁止外國人進入此地呢,免得外國人與當地的獨立運動份子接觸。

除了中國官方張臂歡迎、中國內地優異的電影技術團隊等優點以外,選在喀什噶爾拍攝還有另一項好處,那就是當地風貌多元,人口大多信奉回教,看起來真像阿富汗。華爾殊指出,在喀什噶爾,男人蓄鬚,女性蒙面,鏡頭隨便拉遠個一百公尺,也不怕穿梆被人看出「那才不是阿富汗!」只要把街道上的中文標誌換一換,立即就出現如假包換的阿富汗街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右)與導演(左)於拍片現場合照

選角幕後花絮

拍攝地點搞定,下一個難題才剛出現:選角。導演決定要用阿富汗語拍片,製片團隊於是從伊朗找來賀馬揚‧額夏迪,他曾在一九九七年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片《櫻桃的滋味》一片擔綱演出。額夏迪在《追》片飾演男主角阿米爾的父親「爸爸」一角。

至於男主角阿米爾,則由具有埃及血統的英國演員卡勒德‧阿布達拉飾演長大成人的阿米爾,他也曾在《聯航93》當中出現。阿布達拉特地為了此片走訪阿富汗喀布爾學習當地語言。結果阿布達拉的辛苦努力,贏得了也在拍片現場的原著小說作者卡勒得‧胡賽尼大大稱讚。另一位伊朗出生的演員夏恩‧陶布(曾演出《衝擊效應》)則飾演書中的拉辛汗一角,拉辛汗是「爸爸」的摯友,也是阿米爾的長輩、良師、忘年之交。

阿布達拉強調,拍攝《追》片的重點在於正確重現阿富汗社會的實情。拍片現場許多演員也持同樣見解。他說,這個片子最令他喜愛之處,就是電影一開頭不是打打殺殺,而是平淡溫馨。「一般人談到阿富汗,」阿布達拉指出:「說的都是塔里班啦、蓋達組織啦等等,太可怕了。其實很多人讀過小說以後都說,小說裡面描繪的阿富汗社會既有趣又多采多姿。」

不過,《追》一書的重點在於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幼年僮僕哈山之間的友誼,所以選角時一定得找到兩位適合的少年演員擔綱。製作人蕾貝卡‧雅德漢說,要在鏡頭下捕捉兩位少年純真無私的童年友情,就一定要讓他們用阿富汗母語來發音,才能顯出真情。



尋找哈山和阿米爾的角色

因此,選角專家凱特‧達德就肩負起尋找童星的重責大任。凱特曾經成功覓得《崔斯坦與依索德》一片的各種角色而聲名大噪,這次為了《追》片選角,她先飛往歐洲會見多位流亡在外的阿富汗人,卻發現這些歐洲阿富汗人的小孩們,早就已經和家鄉的文化隔閡多時。「我想找的,」她說:「是更純真的角色。」

下一站她飛往喀布爾,遍訪該市的學校、孤兒院達一個月之久。每到一處就把攝影機拿出來拍攝,希望能找到飾演書中哈山和阿米爾的完美角色。

「我事前的準備很充分,」凱特說:「但我一到喀布爾就得放下成見。阿富汗尚無經紀人制度,當地飽經戰亂,也不見商業活動,大部份人家裡連一台電視都沒有。我每次走近學校的教室前,都把心裡的想法放下來,盡量從孩子眼中發掘可能性,特別要注意那些在角落的沈默孩子。」

喝完45杯阿富汗茶找到阿米爾

除了眼光要好,凱特的耐心也夠。她記得有次在喀布爾拜訪一家法國人經營的學校,她和校長慢慢磨,仔細聊,喝了四十五杯阿富汗茶之後,校長才對她建立起足夠的信心,敢帶著她巡視該校的二十五間教室,尋找可能的童星演員。

走到第九間教室,凱特已經不曉得該怎麼和學生打交道了。她乾脆問那間教室的學生說,班上最調皮的人是誰。大家立刻公推出來一個外向活潑的小孩,可是就在這個調皮小孩的旁邊,坐著一位安靜沈默的小男生,活脫是《追》片裡面的人物。他,就是十一歲的奇奇李雅‧愛布蘭席尼。「奇奇李雅展現出一股內在能量,我觀察到了。」最後,奇奇李雅出線擔任阿米爾。

哈山一角,則由十歲的聰明小孩阿馬德‧漢‧馬米沙達負責演出。兩位孩子彼此不認識,要等到一同抵達中國西北邊境的拍片現場之後,才首度會面。兩人已經成為好朋友,有時又因為自己飾演的角色在片中遭逢背叛、失望,不免感到惆悵。

在他們暫住的旅館裡,飾演「哈山」的阿馬德說自己好想家。阿馬德曉得自己飾演的是個悲劇性的角色,他十分成熟地說:「只是拍電影而已,他們選我演哈山,是因為我長得和哈山很像。」透過翻譯,阿馬德的口氣格外老練:「人生也是這樣子啊,」他說。

稍顯害羞的奇奇李雅也說,他和阿馬德已經變成好朋友了。他還說,他搞不清楚為何故事裡的哈山,必須遭遇極大的磨難和痛苦。

聽到這裡,在一旁的阿馬德也插嘴了:「對啊,那你告訴我好了,為什麼哈山那麼可憐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ALIN24 的頭像
    MIALIN24

    MIA的部落格

    MIALIN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